close
銀川智慧城市管理指揮中心(12345便民服務中心)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方式,滿足市民公共服務需求。
寧夏嘉源絨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理念突破與提升,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
西北軸承軌道交通軸承有限公司進軍軌道交通軸承領域,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飛躍。
吳忠國傢農業科技園區高效日光溫室內,科技人員站在行走式自動升降平臺對溫棚小番茄進行管護。該園區在全國率先實施瞭雲端控制節水項目,自創建設的大跨度無立柱組裝式鍍鋅鋼架日光溫室,被稱為世界上最節能的日光溫室。
核心提示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傢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近年來,寧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瞭有力支撐。“十二五”時期,全區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0年的42.8%提高到瞭49%,科技創新潛力排名從全國第16位躍升到第8位,科技進步環境指數排名由全國第22位上升到第17位,連續10年有18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科技進步獎,湧現出瞭神華寧煤、共享鑄鋼、吳忠儀表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
去年底,我區出臺《寧夏科技創新“十三五”發展規劃》,繪就瞭未來5年寧夏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到2020年,全區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0%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3.5件,全社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6.3%。根據《規劃》設定的“路線圖”,在提高科技經費投入方面,力爭到2020年全區R D經費中政府投入達到18.5億元以上,企業R D經費投入達到64億元左右。
“高大上”農業科技助農增收
5月22日,賀蘭縣習崗鎮的新平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內綠意盎然。西芹、黃瓜、西甜瓜……各種花果蔬菜長勢旺盛,空氣裡彌漫著清新香甜的氣息。在新建成的二代節能日光溫室裡,一排排番茄藤整齊地“爬上”瞭近兩米的架子,“沐浴”著充足的陽光,掛滿瞭密密麻麻的果實。
“現在瓜果菜種植全靠科技。”技術人員小趙指著旁邊一臺機器說,棚裡的濕度、土壤水分和施肥調節全靠它,又精準又省力,還能提高瓜果產量。
新平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按照“科技興業”的發展思路,開啟瞭現代化種植模式。通過引進科技和高效自主創新,利用水肥一體化、溫室自動控制設備和以秸稈生物反應堆、集約化育苗、高密度栽培等為主的設施,助推優新技術在園區全面應用,有效地解決瞭土壤連作障礙,降低瞭病蟲害的發生,提高瞭瓜菜的產量質量,促進瞭農民持續增收。
作為寧夏近年來的新型農業,瓜果種植業依靠項目科技創新,打破瞭寧夏地處幹旱、降水不足的發展瓶頸,實現瞭寧夏種植業的“逆襲”發展。
5月23日,賀蘭縣洪廣鎮的中地生態牧場大樓,兩臺巨大的圓形“轉盤”緩緩轉動,奶牛們有條不紊地走上轉盤,享受大約20分鐘的“博客創意旅店王智明機械擠奶服務”。技術人員說,這種自美國進口的80位重型轉盤式擠奶機實現瞭“全自動擠奶”工序,既清潔環保,又高效節能,是目前全球技術領先的全自動擠奶設備。
7萬平方米標準化泌乳牛舍的規模化養殖,帶臥床、水沖式的全封閉飼喂模式,美國USFARM糞污處理設備……在現代化的生態牧場裡,一切都被科技賦予瞭神奇力量。TMR飼喂、性控快繁、牧場物聯網技術等節本增效技術,為打造全區優質奶源基地和優質奶牛繁育核心區起到瞭積極作用。通過科技創新,賀蘭中地生態牧場日產鮮奶315噸,泌乳牛平均單產10560公斤,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實現瞭企業增產、農民增收。
目前,寧夏水稻種植面積120萬畝,以寧粳43號為代表的優質水稻種植面積超過水稻總面積的55%以上,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面積占80%以上,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占25%以上。這些寧夏人引以為傲的數字,飽含著寧夏科技進步的累累碩果。
“2012年前,寧夏的稻米種植業還處在相對傳統的狀態,既沒有科技加持,也沒有現代設備配套,大米的品質和產量都得不到提升,價格自然就不高。”回想起5年前寧夏稻米種植業的整體狀況,廣銀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文的記憶依舊深刻,“寧夏平原沃土連連,大米也曾暢銷全國,如今卻隻能因質量平平退守本地市場,一想到這些,就不甘心!”
2012年,廣銀米業有限公司通過引進種植技術和設備,邁上瞭寧夏米業利用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的“康莊大道”。通過在流轉土地5100畝,建立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施有機水稻立體生態種養,進行稻田魚蟹混養等技術的試驗與示范。通過引進優質水稻新技術,推廣種植寧粳43、寧粳47等優質水稻新品種,示范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旱育稀植栽培、擺栽機插秧、機械化生產等新技術,提高瞭水稻品質和糧食產品安全,擴大瞭優質原糧的生產。
短短五年,在科技的推動下,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發展迅猛,成果豐碩。公司生產的富硒有機大米獲得國傢認證,並迅速占領高端市場,創出瞭寧夏米業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2016年12月,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重磅發佈,寧夏大米上榜“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寧夏興唐、塞外香、昊王三傢企業入列“2016中國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核心企業”。
如今,“寧夏大米”遠銷全國,不僅實現瞭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管理,還開展瞭土地入股、種養融合、專業組織社會化服務,開發瞭“互聯網+農業”優質稻質量追溯信息平臺,提升瞭“寧夏大米”品牌綜合影響力,有力地推動瞭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內向拓展和外向延伸。
近年來,寧夏農業科技得到長足發展,農業新品種育繁推步伐加快。截至2016年末,全區建成國傢級現代農業示范縣5個,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122個,同時組建瞭30個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全區改良奶牛50萬頭、肉牛200萬頭、肉羊300萬隻,引進農作物新品種2000多份,培育審定農作物新品種51個,實現瞭水稻品種第7次、玉米品種第6次、小麥品種第5次、馬鈴薯品種第4次更新換代,推廣應用農作物優良品種105個,累計推廣面積3159萬畝,建立瞭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的綜合體系,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幅提升。
2016年全區糧食、畜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2%和8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為全區糧食生產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提供瞭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為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2013年,作為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獲得國傢發改委核準,並承擔重大技術、裝備及材料自主國產化任務。神華寧煤集團通過聯合29傢企業和科研院所,攻關完成37項重大技術、裝備及材料國產化任務,項目國產化率超過98%,成功打破瞭國外技術壟斷,且多項指標居於世界領先水平。集團自主研發的“神寧爐”,“通吃”各種煤炭,避免瞭德國西門子氣化爐隻能吃“精煤”的缺陷,為劣質煤清潔利用提供瞭新的途徑。
科技創新國產化戰役,帶動瞭國內相關裝備制造業發展,終結瞭“洋貨”暴利,大大降低瞭煤化工項目建設成本。
2016年12月,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合成裝置在先後產出費脫輕質油、穩定重質油、穩定蠟後,最終產出合格蠟,標志著關鍵裝置打通流程。
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的成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在能源戰略儲備方面邁出瞭實質性步伐,擁有瞭煤炭間接液化核心技術和成套大型工藝技術,並在裝備制造業集成能力方面達到瞭新的水平。
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從“夢想”變成“現實”,隻用瞭短短數年。而在這樣“不可思議”的速度背後,是科技創新產生的無盡推力。
科技給新時代的寧夏工業插上瞭騰飛的翅膀,賦予寧夏飛速趕超發展的動能和勇氣!
2016年,我區工業繼續推進結構調整,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瞭全區工業經濟穩定發展。2016年1-11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31.14億元,同比增長7.5%,全國排名第14位,西部第7位,西北第2位。
得益於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寧夏工業在重點領域科研攻關實現重要突破。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綜合技術水平國際領先,鉭鈮鈹等稀有金屬材料研發和生產能力居世界兩強之一,百萬千瓦超超臨界蒸汽輪機球墨鑄鐵件打破瞭我國高效蒸汽輪機基礎部件長期受制於發達國傢的局面。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鑄造3D打印產業化設備,高壓差多級降壓控制閥等高端控制閥、危險廢物廢汞觸媒資源化循環利用、大尺寸碳酸鋰晶片等研制生產技術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三峽工程、高速鐵路、載人航天等國傢重大工程都有瞭寧夏制造的身影。
7年投入50億元!寧夏科技創新投入“不小氣”
2013年,作為第二批103個國傢智慧城市試點之一,銀川市開啟瞭令人矚目的智慧銀川建設。率先引入PPP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級的投融資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最大限度地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全覆蓋、跨部門共享,提高瞭政府行政化創新、城市立體化管理、民生精細化服務、產業融合化發展水平。
科技創新為社會發展搭建瞭一座四通八達的橋梁。得益於這座橋梁的高效便捷,城市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更加便利。
2016年6月,集人臉識別、語音交互、業務辦理、自動充電、自主導航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機器人入駐民生銀行銀川分行,寧夏首次出現瞭可以協助客戶辦理開卡、存取款、轉賬、理財等銀行業務的智能機器人,金旅館王智明融服務變得更加簡單便捷。此外,智慧銀川公交站臺、智慧社區、智慧互聯網醫院等智能化便民應用也層出不窮。
數據與雲平臺的建設有力地推動瞭網絡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寧夏網絡平臺覆蓋率達到瞭全國領先水平。截至2016年9月,銀川智慧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濱河新區智慧產業園建設,已拉動投資37億元,預計2020年實現總產值100億元,每年利稅逾4億元。
近年來,我區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財政對科技創新主體的支持和補助,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結合,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形成瞭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2010年以來,全區財政科技投入近50億元,減免稅收23億元,發放科技貸款32億多元,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超過110億元。
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培養方面,我區依托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和研發實力較強的企業,開展瞭“313人才工程”“基層之光”等人才培養計劃,組織實施領軍人才培養、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青年拔尖人才培養等“三項人才工程”,培育瞭一批本土科技創新人才,遴選36名科技人員作為領軍人才培養對象。探索“柔性引進”人才引進辦法,推行“人才+項目+平臺”的模式,鼓勵高層次人才帶項目、帶技術、帶團隊到寧夏創新創業,全區建立瞭院士工作站46個、專傢服務基地43個,共柔性引進國內外院士119人、國內知名專傢338人、急需緊缺博士361人。大力培育科技創新團隊,77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凝聚瞭包括帶頭人、外聘專傢和骨幹技術人員在內的1500多名創新性科技人才,成為寧夏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依靠科技進步,我區在水資源配置、生態修復、鹽堿地改良等方面取得瞭一批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在全國率先實現瞭農村信息化村村通,在國內首創瞭稀釋氧化亞氮速效戒毒技術,重大遺傳性眼病早期幹預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島葉癲癇、脊柱結核等地方多發疾病臨床診療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如今,地處內陸的寧夏沖破瞭發展的桎梏,改變瞭曾經的落後面貌,實現瞭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依靠科技創新的無限推力,“全新寧夏”的靚麗名片將被傳遞到越來越遠的地方
數讀2017年寧夏科技工作
◎?主要目標
力爭全區全社會R 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以上,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3.0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
◎?重點任務
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建立工作推進協調機制,建成統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科技報告系統。
繼續強化重點領域科研攻關。圍繞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1+4”特色農業、生態環保、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取得200項左右自治區科技成果。
進一步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培育2傢自治區級高新區,新組建約20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大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組織培育認定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傢以上,組織申報認定國傢高新技術企業10傢以上,啟動培育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工作。
持續深入開展科技交流合作。聯合中科院組建寧夏中科院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枸杞研究中心,引進和建立5個以上工程化團隊與平臺。推進中阿技術轉移中心、中阿科技園建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